30块常识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美文摘抄

美文摘抄

现代谦虚成功简短事例(低调的名人事例)

2021-11-26 13:48:56美文摘抄
现代谦虚成功简短事例(低调的名人事例) 本文讲述中国历代10个经典“一字师”的佳话。1/唐朝著名诗人高适(700—765,今河北景县人),有一天任官赴外地视察,路经杭州清
现代谦虚成功简短事例(低调的名人事例)

 

本文讲述中国历代10个经典“一字师”的佳话。

1/唐朝著名诗人高适(700—765,今河北景县人),有一天任官赴外地视察,路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就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写完之后,高适又继续赶路了。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他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给它改了。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约640-?,今浙江义乌人)。

2/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上都有很高水平。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做齐已(约860—940,湖南益阳人),他的作品清逸隽永,耐人寻味,在当时的诗坛上享有盛名。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另有一个叫做郑谷(848—909,籍贯江西宜春)的诗人,是齐已的朋友,当时住在袁州,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郑谷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却使《早梅》更加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佩服得真是五体投地,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当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3/唐代有个名叫李相(生卒、籍贯不详)的官员,十分好学,一有空闲就捧起《春秋》来读。他经常把叔孙婼的“婼”(音同“绰”)字,误读为“吹”字音。长期在他身边的一个侍从,老是听他把这个字读错,便很不满意。但对自己的主人又不好明说,只有憋在心里。后来,侍从的不满情绪还是被李相觉察到了。李相就问这个侍从:“我每次读到这里,你就流露出一股不满的情绪,这是什么原因呢?”侍从怕直说了于己不利,可不说又不行。正在这为难之际,他忽然灵机一动,便婉转地答道:“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吹’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所以对自己不满意。”李相一听,知道是自己读音有误,忙说:“哦,那一定是我读错了!我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而你是有老师教过的,你肯定是对的。”李相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便连忙站起来,把侍从接在自己的座位上,拜侍从为“一字之师”。

4/北宋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祖籍陕西彬县,后迁居江苏吴县,生于江苏徐州——一说河北正定),有一年在浙江桐庐做太守时,因敬仰东汉名士严子陵曾在桐庐境内的宜春江畔隐居垂钓,故特地在当地给他建造了祠堂,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文中有一首赞颂严子陵的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文章写成以后,范仲淹颇为自我满意,便把它拿给友人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说:“’云山’、’江水’等词,从内容上说,很宏伟;从用语上说,极有气派。可下面用一个’德’字接它,似乎显得局促,换个’风’字怎么样?”范仲淹听后,把诗再低低吟诵一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果然味道大不相同,画面优美,条理自然,韵律和谐;且“风”有“风传千里”、“风流千古”的意味,因此更能反映出自己对严子陵崇敬的意思。范仲淹连忙虚心向李泰伯称谢,拜他为“一字师”,并赠其以1000两银子作为酬答。

5/南宋诗人杨万里(1127-1206,江西吉水人),传说有一天在驿馆中与人闲聊,谈到晋朝间,就说起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的怎么怎么样。旁边有个小吏插话说:“是干宝,不是于宝。”杨万里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宝?”小吏找到韵书,递给杨万里看。果然,韵书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晋有干宝”。杨万里一见大喜,非常感激地对这个小吏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干宝(?—336),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生于浙江海盐。学识渊博,著述宏丰。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小说家的一代宗师。他的短篇小说集《搜神记》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小说的鼻祖。

6/元朝诗人萨都剌(1305?—1355?,生于今山西代县雁门),有一次写了一联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吟哦再三,颇为自得。有个老人看见这联诗后,却连连摇头,不以为然。萨都剌一见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见,便虚心向他讨教。老人说:“这一联诗,写得的确不凡,摹景状物,别有意境。只是上半联已有一个’闻’字,下半联又用一个’听’字,字虽有异,却皆隐’耳’意。恰犯诗家大忌。”萨都剌豁然大悟,忙问:“依您之见,改什么字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诗中不是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佳句吗?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来一用。”萨都剌试着把“闻”雨改为“看”雨,仔细玩味,觉得果然更好。上半联的“看”字隐“眼”意,下半联的“听”字隐“耳”意,不仅更符合诗的“工对”,而且愈发显得情景交融,有声有色。萨都剌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一字之师”。

7/现代著名书画家王一亭(1867—1938,浙江吴兴人),1935年受虞山某氏之托,抄写百花诗。在写到其中一首藤花诗时,他误将“茸”字写成了“葺”字。当时,有一位客居常熟逍遥游公园的新华艺专毕业生、时才25岁的金尘僧,见到了王先生的笔迹后,毅然提笔写下了一首名为《戏呈白龙山人王一亭文》的诗,寄给了这位艺坛老前辈。诗是这样写的:“丹黄甲乙究瑕疵,自昔曾闻一字师;那许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诗时,未经思索细辨就信手写了这个错字。事隔不久,一首名为《七律·奉酬尘僧先生》的答谢诗,送到了金尘僧的案头。诗云:“多君只字摘瘢疣,极目天涯未易求。自省衰年多事偾,频经尘劫念生浮。摇毫愧向碑三宿,得句疏悭酒一瓯。半偈有缘共佳话,阑干倚遍海云瘘。”海云瘘,正是王一亭先生书屋之名。这首诗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写来的,诗中表示了他对这位“一字之师”的真挚酬谢。其勤奋好学、勇于改过的谦谦君子之心,跃然纸上。

8/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1878—1966,四川荣县人),1942年在延安时曾写了一首《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的诗,诗中用“纵横百余里,’回乱’成荒地”两句,描述当时南泥湾的状况和历史。句中的“回乱”是指清朝年间,南泥湾一带的回民起义,遭到清朝政府的残酷镇压,从此南泥湾更加荒凉。后来,《红旗飘飘》杂志编辑要用这首诗,吴玉章应允了。他正拿出纸笔墨砚,要抄写这首诗时,那名十六七岁的服务员小张在一边看一边搔着头皮,思索了好一会,说:“吴老,我个人认为,’回乱成荒地’这句并不妥帖。您虽然在’回乱’上加有引号,但从字面来看,还是把南泥湾的荒废归咎于回民起义了。”吴玉章一听,忙停下笔谦逊地讨教:“对,你提得好,我也觉得这句是不妥,你看怎么改才好?”但小张也想不出究竟怎么改才好。随即,吴玉章把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叫来了,参加他们对这句诗的研究。最后定稿时,吴玉章把“回乱”改为了“剿回”二字。虽仅一字之改,却揭示出南泥湾的荒废是封建统治者镇压人民起义造成的,使读者看到了历史的真面目。事后,吴玉章同客人们在谈到这位年纪轻轻的小服务员小张时,不无感慨地说:“他是我的’一字师’啊!”

9/现代大文豪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20世纪40年代初重庆公演他编写的具有爱国抗日性质的历史题材话剧《屈原》,正好郭本人也在那里看戏。剧中有一段(那是第五幕的第一场)婵娟怒斥宋玉的戏。婵娟本是屈原的一个侍女,她亲眼目睹了屈原的学生宋玉有背叛老师的行为,就怒斥他说:“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后来演员在演出这一段时,总觉得这一句没有力度,骂得不够分量。郭沫若也老想着要改一改这一句,可是怎么改呢?他就走到后台去,与演婵娟的名演员张瑞芳在捉摸着,但一直想不好。“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3个字,是不是分量会加重一些?”郭老问张瑞芳。旁边有个扮演钓翁的演员叫张逸生,他正在化妆,灵机一动,突然提了出来:不如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作“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由“是”改成“这”,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语气上确实增加了很大的力度。郭沫若听到这个建议,一想,一读,发觉果然生色不少,真是太绝妙了!这一字之改,真把这句话讲活了,婵娟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他不禁拍手叫好,连称“好!好!确实不错!”于是欣然接受。后人就把这张逸生说成是郭沫若的“一字之师”。这件事在学识渊博的郭沫若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还特意写下一篇有关此事的短文,倾吐了自己对张逸生的赞赏、感谢之情,并附在剧本的后面。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
[!--temp.t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