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春信的典故(雪中春信的故事解说)
日本名著《源氏物语》中赛香,夏殿的花散里调制了夏天的‘荷叶’,冬殿的明石姬则想配制冬季的‘落叶’。其实这种时令性并非日本原创。平安时代起日本就有配合季节的六大名香,‘梅花’、‘荷叶’、‘侍从’、‘菊花’、‘落叶’、‘黑方’,这固然是他们积极改良的结果,但源头都在我们中华香道里。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爱茶、香、琴一类的雅物,宋代文人更是流行四大雅事“闻香、斗茶、插花、挂画”,每件事都能“雅”到极致。焚香品香,是与茶一样文人的生活里不能缺少的唯二闲事。友人相聚,以香为戏,试香斗茶,亦十分风雅。香可待客,可识人,可交心,品香就成了文人雅士聚会时常见的娱乐。往浅说只是消遣,但骨子里透出来是清净内省的精神追求。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
重闻处,余薰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 宋 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与香为伴,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被贬流放,皆一刻未曾离开过香。不仅如此,苏东坡更是历史上著名的合香高手,对香有着深入理论研究的香论大家,他对合香的时节、香料、用具都非常讲究。
苏轼给黄庭坚的《和黄鲁直烧香二首》里面写道:“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说香要用心去品味,古人称为“听香”,绝非一般思维能达到的境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足以支撑今日香道鲜活的生命力。
“花香是古人在大自然中最早接触的香气,喜爱它、想要把它保留下来,这是很淳朴的目的。因此香方的时令根据花开的时令划分也很自然。此外还有有功效的,比如端午香方,在百虫初生的端午前后随身佩戴,驱虫驱邪强身健体。”古人萃取花朵的技术有限,这些花香大多是用药材模仿,追求的是前后味之间那若有若无的一丝神韵。香若有实体可见,香药之于花草,大抵也是神似多过形似。
仅《陈氏香谱》所载“梅花香”就有好几种不同配方,尤有一道“雪中春信”,无限清冷幽静,却又暗藏盎然生机。当初为了合出早春寒意料峭时、梅花初绽的香气,苏东坡足足用了七年时间。宋哲宗元五年公元1090年初春,一场春雪纷纷扬扬洒落杭州城。彼时的杭州城太守苏轼,见到这不期而至的大雪,缓缓踱步来到院中,盯着落了一树白雪的的梅花丛,凝神良久。随后他唤来爱妾朝云与侍女,从博古架中取下一个精致锦匣,从中拿出一只羊脂玉碗,交于朝云,殷殷叮嘱她,趁着此时春雪正盛,到院中取一些梅花芯中之雪,取雪时要有感存天地和爱梅之心,一定要摒弃杂念,以毛笔轻轻扫动,切不可伤到梅花。 苏轼又让书童从香窖中拿出炮制好的沉香,檀香,烘干的丁皮梅肉,以及朴硝等香药,按照他给的配方一一称出。其实早在年前他就已经炮制好这些香药,准备合成这款雪中春信,一直未能实现;今天这场大雪,就像是上天感知他的期盼;如他所愿,要他今日便完成这款试了七年未如愿的香方;这场春雪,仿佛是上天送与他的一份礼物。待爱妾与侍女采雪归来,碗中的雪部分已经融化,带有花粉的雪水闪着淡而晶莹的光泽,散发出幽幽梅香。他把配好的香药在和香盘铺撒一层,用鬃刷弹上一层玉碗中“梅魂雪魄”的花露,再铺一层香药,弹上一层花露待到香药基本润透之后,开始和香。 和香完成后已是中午时分,苏轼取和好的香粉做成篆香将其点燃,那氤氲的香气,真好似万株梅树同时喷香。苏轼自言道:百日窖藏后其香韵则会更加悠长。
用初春梅花蕊中的雪为香引子,佐以沉香、白檀 丁皮梅肉等香材,大文豪苏轼终于制得一款经典的人文香方“雪中春信”。
“沉檀为末各半钱,丁皮梅肉减其半,拣丁五粒木一字,半两朴硝柏麝拌,此香韵胜殊冠绝,银叶烧之火宜缓。”此香气味幽凉,闻之使人心静。透过嗅觉感知季节的变化,然于冷香中嗅得花开之味,雪里已知春信至。
这一款浪漫的“雪中春信”就此流传千年。成为香谱中最美的一味。
伽罗印象首席制香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线香制作技艺传人伽罗老师历经数年反复配伍试验 ,终能复活这款千年古法名香“雪中春信 ” 并用秘传的制香工艺,将这款古香方以线香的形式展现,线香比熏烤才能发香的香丸以及用香篆印香才能燃烧的香粉更为便携实用;娴静的香气无限清柔幽静,犹如梅花般高洁质朴,洗涤心灵,陶冶情操。
循宋《陈氏香谱》和明《香乘》名著香方 ;沉香、檀香、龙脑、香梅肉烘干、丁香皮、木香、麝香研末,朴硝单独研磨 ,严格依君臣佐使炮制出香,此香韵胜殊冠绝,气味幽冷,闻之使人心静。于冷香之中嗅得花开之味。“雪中春信”伽罗亲制,静享一抹东方特有的雅致别趣。
和香,和其性也;
品香,品自性也。
自性立则命安,
性命和则慧生。
智慧生则九衢尘里任逍遥。
-明 屠龙 评苏东坡之和香
千万年以来,人类秉承着与远古祖先相同的审美目的,采香,佩香,品香,爱香;千万年后的今天,香文化依然在民间存活着。迦蓝在林,龙涎在水,等待我们年轻的后辈拂去岁月的蒙尘,一窥它们依旧绝代的风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