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什么意思(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很多俗语都已脱离了最初的本意。比如“明哲保身”这个词就是一个贬义词:如今这个词被用来批判那种为保全个人利益而不考虑原则的自私自利行为。然而“明哲保身”这个词最早出自于《诗经·大雅·烝民》中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既明事理又聪慧,善于应付保自身。显然这个词最早其实是一个褒义词,因此曾长期被人们作为处世的座右铭。
“愚不可及”一词如今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愚蠢得不可救药。其实这个词出自《论语·公冶长》中的“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句话的本意是: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表现得很有才能;在政治混乱时就表现得很愚笨。他在该表现才能的时候表现才能,在该表现愚笨的时候表现愚笨。他表现智慧的行为是其他人也能做到的,可他表现愚笨的行为却是别人很难做到的。
由此可见“愚不可及”的本意倒是有些近似于“大智若愚”: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在该表现愚笨的时候用表面的愚笨隐藏自己的智慧。在我们日常所使用的俗语典故中“人心不足蛇吞象”可能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蛇才多大,可象有多大。即使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巨蟒说能吞人倒有可能,可如果说能吞象得是多大一条蛇啊?即使是目前人类已发现过的最大的远古蛇类泰坦蟒平均体重也只有1吨左右。
1吨重大小的泰坦蟒要吞食平均体重在5吨以上的大象估计也够呛。要说泰坦蟒能吞食刚出生的小象或许倒是有可能,不过这种巨大的蛇类早在近5800万年前就已灭绝。换句话说古人是绝不可能见到泰坦蟒吞食小象并将其记录在案的。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人类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还相当有限:泰坦蟒只是目前人类已知的最大蛇类,可这并不能证明世界上就不存在可能比泰坦蟒更大的蛇类。
会不会有比泰坦蟒更大的能吞食大象的蛇类曾生存于这个星球上呢?这种蛇类所生存的时代会不会与远古人类生活的年代有交集呢?会不会有亲眼见到蛇吞象这种现象的人将其记录在案呢?《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曾记载过一个“巴蛇吞象”的典故:”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传说生于南海的一种黑身子、青脑袋、长800尺的巴蛇能吃大象。
巴蛇把大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头吐出来。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相传黄帝为阻止巴蛇袭击人类就派大羿前往斩杀:大羿先用箭射中了巴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最终成功将巴蛇斩为两段。巴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就是现在的巴陵)。史学界一般认为这个传说其实是暗示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族战胜了南方以大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至于传说中的巴蛇是否真实存在其实并没任何实物可以证明。一般认为所谓的“巴蛇”可能是南方某些以蟒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所供奉祭祀的对象。这可能的确是一种远古时代曾客观存在的巨蟒,但这种巨蟒的真实体量大小可能存在人为夸大的因素。“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最早见于《山海经》,不过其实和同样被记载于《山海经》中的“巴蛇吞象”并没太多直接联系。
“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个典故说的是:从前有一个樵夫某一天在上山的路上看见一条受伤的蛇。慈悲大发的樵夫脱下衣服小心翼翼的把蛇包起来带回家里治好了伤,后来樵夫就把蛇当做宠物养了起来:闲时当个说话对象逗逗乐子。蛇也很通人性。日子久了以后樵夫与蛇也有了一定的感情,所以越来越舍不得放回野外。樵夫不知道的是这条蛇不是一般的蛇,而是天上下凡的龙蛇。
传说这种蛇经历一番渡劫之后可以化为蛟龙。这蛇越长越大,食量也随之越来越大,樵夫日益感觉自己负担不起了。终于有一天樵夫犹豫不舍地对蛇说:“你已经长大了,我也养活不起你了。我已为你找了一个山洞,晚上趁夜色我把你送到那里,你要学会自己找食吃,我也会常去看你”。蛇点点头表示同意了。于是樵夫当晚就把蛇送到了山洞后,又给蛇一个约定:以在洞口跺三脚当做自己来了的暗号。
樵夫下山回家继续自己的生活:后来樵夫成了家有了孩子。十多年之后樵夫的儿子也长成大人并子承父业。父子俩一起进山打柴时父亲给儿子讲了关于这条蛇的故事。看到蛇一年一年长大,樵夫也年老体衰爬不动山了,所以就把经常看望蛇的承诺交代给儿子传续下去。星转斗移,冬去春来,又过了不知多少年,樵夫的儿子有了儿子——儿子又有了儿子,生生不息。
樵夫对蛇的救命喂养之恩、其家庭与蛇结缘的传说伴随着一代一代人的生老病死已成为十里八乡闻名的传奇故事。当初的承诺已定格成祖训,而幸运的蛇也已修炼成为一条吞云吐雾的巨蟒。后来国君的公主得了一种怪病,到处寻访名医久治无效。有一天来了一位江湖郎中在给公主看病后开出一剂药方并要求用蟒蛇肝做药引子。国君张贴告示声称:凡有取得蟒蛇肝治愈公主顽疾者封为国相并将公主许配给他。
樵夫的后人一看这告示不禁欣喜无限——这药引子不就是为自己准备的吗?他来到蛇居住的山洞站在洞口按照祖上传下的暗号跺了三脚,蛇听到之后就探出了头来。樵夫的后人向蛇说明来意,蛇自然不愿割取自己的肝脏,可转念一想:若非当年樵夫搭救之恩自己早已没命,于是就让樵夫的后人割走了自己部分肝脏。樵夫的后人向国君献上了蟒蛇肝,公主服药后果然药到病除,于是樵夫的后人一步登天成为相国大人。
不久之后国君的宠妃也得了此病,于是相国大人又亲自跑去割取蟒蛇肝,蛇又一次同意他割取自己的肝脏。治好了娘娘的病,国君自然欣喜不已。可没过多久太后又得此怪病,相国想也不想就又去割取蟒蛇肝。这次蛇依然不假思索地让他去割取自己的肝脏,但当相国进入蟒蛇腹中摸到肝脏的位置时蛇闭上了嘴,一口吞掉了这个贪得无厌之徒。后人将此事称之为“人心不足蛇吞相”。
这里的相指的是国相,后来以讹传讹就变成了“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不足蛇吞象”作为劝世名言其实流传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上文所提到的其实只是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其实关于“人心不足蛇吞象”还流传着其他一些传说。尽管各个传说故事在一些细节上略有不同,但大多都是反映人因为贪欲而自食其果。久而久之这个典故就被用来告诫人们不要为了一己贪欲而不择手段。
“人心不足蛇吞象”其实还有后半句”世事难了螂捕蝉”。这里的后半句并非转折,而是对原意的进一步补充加深。前半句“人心不足蛇吞象”可以理解为人的贪心无穷欲壑难填,好比一条蛇吞进了一头大象尚不能满足;后半句”世事难了螂捕蝉”则表达了人心险恶难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所以机关算尽到头来害人害己恩恩怨怨无穷尽——正如那螳螂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后、黄雀亦不知有老鹰在后、老鹰不知有猎人张弓搭箭以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