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七首)
唐代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七首)
在唐诗中,有一个类别的诗歌最能表现大唐王朝的雄浑气势,这就是边塞诗。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抵抗外族入侵,不断开疆拓土也是当时彰显国威的一种重要表现。
初唐时期,贵族集团逐渐式微,这为文人士子提供了更多的上升渠道。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隐居求贤或者尚武从军等途径获取功名,这就催生了当时科举热、隐逸热和从军热。从军热使得许多文人走边塞外边关,将所见所感写成隽永绵长的不朽诗篇。
01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北边塞黄沙漫漫,黄河蜿蜒流向远方。茫茫大漠,高山耸立,一座戍边将士驻守的城池在这里显得格外孤寂。悠长哀怨的羌笛吹奏着《折杨柳》的曲子,其实不必用这样的曲调埋怨春风为什么还没有吹拂到这座孤城,因为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这里。
边塞风光壮丽宏伟,同时也弥漫着人烟荒芜的凄凉之感,戍边将士生活环境既艰苦又枯燥。在这样的条件下长期远离家乡,使得他们非常思念家乡,偶尔吹奏西域的乐器羌笛来排解心中的愁苦。“杨柳”多为伤春惜别之意,戍边的将士在艰苦的条件中,很难看到具有生机活力的景象,就连平常的青青杨柳,在边塞都难得一见。
这里诗人做了一个隐喻,春风不单指自然界里温暖和煦的风,还指帝王的恩泽。边关将士在边关为了保卫边境的安定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但是他们依然被忽视,帝王的恩泽根本不会波及到距离都城这么遥远的地方。君王的寡恩让将士们的戍边苦旅充满了悲情和暗淡的色彩。
02
出塞二首 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笔下的边关带有浓重的历史感,从秦汉时期到诗人生活的唐代,边关从未安宁,战事频仍,戍边的将士和边疆的百姓苦不堪言,只能默默承受。诗人希望出现一位英勇的将军,使入侵的外族无法翻越阴山,边疆不再受他们的袭扰。
王昌龄在诗中表达出一种既不畏惧外敌入侵,又热爱和平安宁的态度。王昌龄并非在初入边塞就有这样的想法,《从军行七首》其四是在这首诗之前的作品,“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这个时期,王昌龄的进取精神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边塞虽苦,但也不能阻挡杀敌报国的热情。但是随着他对边关真实现状了解得愈加深入后,他的思想开始有所转变。这使得他既能理性分析战争的胜利原因,又能感性地体恤边关将士和百姓苦痛。
03
凉州词二首 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描绘的戍边将士出征前,盛大的酒筵上将士们举杯畅饮的豪气场面。“葡萄美酒”、“夜光杯”和“琵琶”都是西域的象征符号,将士们在出征之前对西域已经不陌生了。饮着西域的美酒,听着西域的音乐,他们尽情欢饮。将士们视死如归,哪怕马革裹尸也不能阻挡他们征战沙场的决心。临行前的酒宴上,大家恣意放纵,谁也不要嘲笑谁。
如果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理解成战友之间在酒宴上的戏谑,就会让这首诗妙趣横生。将士们喝起酒来,说出的话带有一些夸张的成分。
王翰这样写可能与他自身的性格有一些关系,王翰出身望族太原王氏,家资巨富,性格豪放。王翰是景云(唐睿宗710—712年的年号)年间的进士,才学一流。正因为他豪放不羁、恃才放旷的性格使得他在官场上并不顺利,反倒是出征前尽情挥洒豪情壮志的场景更能与他的性格形成默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让人感到激动和鼓舞,也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深受人们喜爱,为人们不断传颂。
04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旨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河西重镇,今甘肃省武威市),慰问取得与吐蕃战争胜利的将士。从长安出发向着西北方向,王维只带了几个随行人员,乘着一辆轻便的马车前往边塞。
王维此行心中很是落寞,贤相张九龄罢相后被贬出京,奸相李林甫独揽大权,王维因与张九龄关系密切,而被排挤出朝廷。他把自己比作随风滚动的蓬草,走出大唐的腹地。秋季北雁南飞,他却说自己是归雁向北飞入胡天,写出了一种无所依靠的寂寥。
一路走过城市之后,来到了广袤的荒漠,夕阳西下,圆如轮盘的太阳像被烧透了一样,散发着红艳的光芒。大漠里象征平安的烟火竖直地冲上天空。大漠的壮观风景是中原地区难以看得到的,王维也被这样的景致震撼,心情似乎也放松了一些。
在萧关(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王维一行人遇到巡逻的骑兵,王维表明身份,骑兵回答王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目前在燕然(今蒙古国杭爱山)一带视察,还请王大人一行人同他们前去驿馆休息。到了驿馆,王维赶忙将途中的感受写成了这首《使至塞上》。
05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关山月”有伤离别之意。在这首诗里,李白不仅表现了离别的悲伤之感,同时又增加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边塞的夜晚,明月升起,长风吹度。边关将士们望着月亮,想起家人,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从边关的景象延伸到古代的战场之上,诗人联想起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西)七天七夜的场景,又想到大唐军队与吐蕃在青海一带连年交战。无休止的战争让边关将士伤亡惨重,让人心痛。战士们望着边关夜色,思念家乡,满脸愁容,大概家中的妻子也在这苍茫月色之中不住的叹息吧。
作为描写战争给人们带来伤害的诗歌,诗人在写作时,先用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当作铺垫,形成一种雄浑之感后,再诉说戍边生活艰难就更得非常深沉。从古至今边境战争从未停止,无数戍边的军人为此付出了生命,战争给边关的士兵以及他们的家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因为将士的悲苦而停止。在历史的车轮之下,个人又是多么渺小,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06
前出塞九首 其六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是杜甫在天宝十载(751)创作的诗作,当时唐玄宗不断通过战争来扩疆土。朝堂上大多数大臣都支持这一方针,但杜甫并不认同这样无休止的征战的做法。
这首诗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构思方法。诗的前四句像是久经沙场的将领在作战中不断总结出的经验,一派斗志昂扬的令人振奋的精神面貌。与敌人交锋,思维要谨慎严密,切中要害,一击即中。后四句转换了风格,不再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而是很耐心地劝导当权者,杀人也是有限度的,每个国家都是自己的疆界。如果发动战争能够制止敌人的入侵和欺凌,也就很足够了,难道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多杀人么?这是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体现。
穷兵黩武,侵犯他国,并不是正确的做法。“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没有战争干扰的情况下,人们安定地生活,才是人们的期望。当权者应该多多考虑百姓的心声,而不是不顾及平民百姓的生死一味地用战争开辟疆域。
0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同时也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任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可能是他的前任,岑参送别友人归京。
这首诗里,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用豪迈奔放的笔触,展现了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军中将士送别武判官的热情场面,表现出了边塞将士的爱国之情和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
这首诗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送别武判官这一天的经过。首先描绘了大雪过后,边塞壮美的自然风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形容雪景的经典诗句。
边塞八月就下起大雪,一夜之间严冬来临。雪花打湿了帐幕,穿得再多也不觉得暖和。天气冷得将军无法拉开角弓,都护连铠甲也穿不上。沙漠里的冰纵横交错,天上的阴云聚拢在一起。
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依旧举行着送别的宴会,大家用西域的乐器演奏音乐为宴会助兴。曲终人散,诗人与友人已走出军帐,准备启程。傍晚又遇大雪纷纷落下,军帐上的红旗被冻得僵硬,任凭寒风凛凛也不能将它吹动。
诗人送友人送到轮台东门,在这里告别。大雪覆盖山中的道路。友人在风雪中顺着山路越走越远,诗人站在原地,依依不舍地目送着远去的友人,路上再也看不到友人的身影,只在雪上留下了马蹄的痕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和送别诗中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唐诗之一。诗人笔力雄健,目光敏锐,感情真挚。使得它成为了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