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地区的过年习俗(南阳老家那些过年的传统习俗)
南阳地区的过年习俗(南阳老家那些过年的传统习俗)
腊月二十九,对过去的老家人来说是一个欢欣鼓舞的日子,别的地方的民谣都这样唱:28把面发,29蒸馒头;唯有我老家的民谣是这样唱的:28把面发,29蒸馍喽!
为什么全国人民腊月二十九这天都在按部就班的蒸馒头,而我老家却如此雀跃,一边蒸馍,一边开心地唱:蒸馍喽!蒸馍喽!
以前我不知道,后来我也不知道。
直到今天我忙着蒸包子的时候才忽然豁然开朗,似乎解开了这所有的谜团。
在物质不太丰富的遥远的过去,腊月29这天,代表着甜蜜幸福的好生活。
小时候,腊月二十九这天既是令人兴奋的好日子,也是忙碌的一天。
吃过早饭,父母就把大家的任务分配好,然后大家分头行动,挖萝卜洗萝卜的,剥葱洗葱的,擦萝卜丝切葱丝的……
哥哥是个文艺小青年,总是一边带头干活,一边让收音机不停地唱歌,有很多年,我一直有个疑问:为啥收音机里这些呜哩哇啦的外国人,都会唱我们中国人的歌啊?
虽然有疑问,但我小时候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困惑了我很多年。上了中学学了地理后才明白:56个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并不说一样的话……
腊月29的下午,按照习俗里要求的,我们家也开始收拾包子馅。
我们家每年都是蒸一半菜包一半豆包,菜包的主打材料是白萝卜和葱;豆包的材料是豇豆。
豇豆下午就开始煮起来,要赶在晚饭后煮得酥软,然后才好捣成泥、揉成比鸡蛋略小的丸子备用。
我们小的时候都喜欢帮妈揉豇豆丸子,为什么?
不是因为勤快,也不是因为有奖励,而是可以一边揉一边吃刚揉好的丸子,劳动的过程也是享受的过程。
豇豆本身不甜,但豇豆包子很甜。过年的时候,我们家每顿都会馏30块常识网一半菜包一半豆包,稍不留神豆包就会被一抢而空,据说比较机灵的哥哥姐姐会吃一个藏一个,然后半晌里当点心吃。
糖或甜食,对小时候的我们来说,永远是一份抵挡不住的诱惑。
其实,直到我长大到能跟着哥哥姐姐一起打酱油的年龄,还没有见面冰糖长啥样子。
有一年腊月29,我跟着哥哥去给家里买盐,回来的路上,哥哥把盐罐递到我跟前,指着里面一块亮晶晶的东西对我说:冰糖啊,你尝尝。
我将信将疑地尝了下,感觉很不是滋味,想吐了吧,可是舍不得,想放回盐罐里吧,又感觉不太好……
后来长大到能自己一个人帮家里买东西时,才知道豆包里包的并不是白糖,而是糖精。
有一年腊月29,豇豆快煮熟时妈才忽然想起“忘了买糖精了”,然后派我去代销店买它,半路上我拆开那个只有一二十粒的糖精包尝了尝,不甜,味道怪怪的,好像发苦。
但糖精一放锅里就很甜,一锅豇豆只撒半包糖精就会很甜,那时候感觉糖精真是种不可思议的奇妙东西。
豆包馅是件技术活,一般都是妈负责,菜馅则是件大工程,需要很多人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菜馅主要是父母负责,随着我们的渐次长大,菜馅逐渐变成以我们为主力军,比如哥哥协助父亲挖萝卜,把萝卜的两头切掉,把葱头切掉,把洗净的萝卜擦成丝,并挤出多余的水分,然后把葱切碎,然后把萝卜和葱混在一起剁碎。
姐姐则协助母亲洗萝卜洗葱,并帮着剁馅工作。
较小的负责把葱剥干净,偶尔帮大人抱点柴草。
菜馅最后的关键步骤当然还是母亲大人,比如要撒多少盐、多少油、什么佐料等。
万事具备,晚饭后就开始蒸包子。
菜包和豆包很好认,一目了然,从长相就能一眼认出来:菜包收口的地方要一下一下捏成花瓣形,然后花瓣朝上放好;豆包则要把口收紧,一点馅也不能露出,然后收口朝下,像个球一样圆溜溜。
在我们家,几乎每年都是一半菜包一半豆包,可能为了照顾大家的不同口味吧?
在我们爱吃豆包的年纪,父母喜欢吃菜包;当我们爱上菜包后,父母开始爱吃豆包。父母的口味永远跟我们很两样,这也让我奇怪了很多年。
有一年春节,哥哥吃早饭的时候忽然说:我觉得豆包并没有菜包好吃啊。大家品味了片刻后纷纷表示同意他的观点。
然而此后的很多年,我们家照样在腊月29那天,要蒸一半菜包和一半豆包,直到今天,不管在哪儿生活的家人,到了腊月29,仍然会蒸一半菜包和一半豆包,偶尔还会蒸几个枣包,虽然菜包和豆包早已不再像以前那么好吃。
往年如此,今年依旧,只是儿时腊月29那份甜蜜幸福的亢奋心态再也找不到30块常识网了。
发表评论